【海岛振兴在洞头】海岛振兴“五四竞赛”举行第三轮现场观摩活动
既有三本,而篇章亦异,《古论》分《尧曰》下章子张问更为一篇,合二十一篇,篇次以《乡党》为第二篇,《雍也》为第三篇,篇内倒错不可具说。
如此,才能解释耶和华这个至上神的诞生,以及由此展开之系列叙事——从创世造物的唯一真神(排除异教神的存在空间),到大洪水时对挪亚一家情有独钟(确立自己与神的特殊联系),再到族长亚伯兰被改名为亚伯拉罕子孙遍天下(耐心等待弥赛亚)诸用心用意。以下仅从国家、社会和个体的角度,对乾父坤母的宇宙图景及其所衍生之存在秩序与人生意义略加提示,以为全文作结。
而孔子说周监于二代,亲亲之仁与尊尊之义均衡统一,这可从政治与文化上区别于殷商部落联盟及嬴秦的皇帝制度。首先,从性自命出这一根源的角度,君子以正位凝命(《鼎卦·大象传》),当修炼自身,将天命之性落实,确立人格、成就自身。这是对三教之文化功能与文化权重的划分。这是韩愈以来儒门工作的主题。但这是早期朴素的民间信仰,皇与后都指君主,权力和主宰的色彩浓重;天与地没有性别之分,也与生命无关。
《序卦传》中有天地,然后万物生焉有万物然后有男女……则将夫妻、父子诸关系统摄其中。进入 陈明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儒教 乾父坤母 。《齐论语》二十二篇,其二十篇章句颇多于鲁论,所有讲汉代《论语》的情况都依据于这句话。
汉代《熹平石经》所刻的是《鲁论》,但是刊本我们今天看不到了。《张侯论》也是以《鲁论》为本,郑注本以《鲁论》为本,据后人研究,它的读音参考了《齐论》《古论》,也有学者认为它的读音主要是以《齐论》《古论》为依据,但也保留了《鲁》读数十条。当然他们是依据各自的思想立场来注解《论语》,但是一致的是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上,这些最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,他们前赴后继地、不断地把对《论语》的理解注释,汇聚为一个历史文化的长流,也可以说是洪流,这股长流和洪流就造成了中华民族、民族文化对孔子的认可和推崇。何晏等这些人在编《论语集解》的时候,承认诸家有不安者,颇为改易。
[15]《论语义疏》,第6页。[15]然后一贯章的注里面说:王弼曰:贯犹统也,大事有归,理有会,故得其归……总其会,理虽博,可以至约穷也。
前面我们大多把重点放在在章句、篇章、篇次等等这些方面。在《论语精义》的序里面他也讲了:汉魏诸儒,正音读,通训诂,考制度,辨名物,其功博矣。并且《古论》也没有这两篇,《古论》亦无此二篇,分《尧曰》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。实际上,我们看朱子解经的很多地方,他也是发挥了经文里面没有说明的义理。
魏末吏部尚书南阳何晏字平叔,因《鲁论》,集季长等七家,又采《古论》孔注,又自下己意,即世所重者。皇侃自序下面几点也要注意: 第一,西汉《论语》学教授的重点对象是王侯。秦末陈涉称王,好儒术,立孔子后人孔甲为博士,这体现出《论语》和孔子地位的提高。邢《疏》把皇《疏》里面以道家解《论语》的很多地方都删掉了,因此应该说他的文化的取向是非常明显的,就是要回归儒家本来的意义。
比如何晏的《集解》汇集了两汉三国诸家之说,保留了《论语》古本的原貌。这不是单纯从体例上看,因为集解和单行的注本的体例是不一样的,而是从内容上来说。
以往有人统计过,历史上的《论语》注解有3000多家(这可能已经包括了韩国和日本的本子)。[10]王国维《观堂集林》卷四艺林四,河北教育出版社,2003年,第81页。
朱熹说他自己解说《论语》,也是要讲理的,但讲理不能脱离辞文,而是要发明其辞,使人玩味经文,讲道理要贴合经文。汉鸿胪卿吴郡包咸字子良,又有周氏,不悉其名,至魏司空颍川陈群字长文,大常东海王肃字子雍,博士燉煌周生烈,皆为义说。这个道之体是万物统一性的本源和根据,它是一本,道之用是统一性的个别具体的表现,是万殊。所以天道是自然的天理流行,性是禀受在人身上的天理,其实都是一理。汉末大司农郑玄就《鲁论》篇章考之《齐》《古》,为之注,郑玄的注以《鲁论》为主,也参考了《齐》《古》。《古论》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,而世不传,至顺帝时,南郡太守马融亦为之训说。
[20]这些都是郭象一些有代表性的玄学思想。这里简单地提一下近代以来对《论语》的辨伪研究。
如果从整个《论语》注解的历史来看,我们说从汉代以来就开始谋求义解,但是义解的做法各个时期是有所不同的。《论语》中所表达的君子人格和君子德行,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具有丰富魅力的具体体现,是中华文化基因的基础的一部分。
他认为《古论》的篇章是倒错的,《鲁论》的篇章还是比较正确的。为了凸显理学的这种诠释特色,就《论语集注》这种诠释的特点,我们举几个例子: 第一个例子: 子曰:不然,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。
所以除了现实的需求,我觉得跟这种文化的陌生感有一定的关系。[34]这说明朱子《论语集注》批判地吸取了汉唐经学有益的地方,融入到他自己的解经著作中,但是他用力的地方还在于精微的义理解释上。据说里面有鲁论的文字,一般认为,定州的《论语》与许慎所见到的古文《论语》(鲁壁里面发现的古文的《论语》)有明显的差异,所以不是古文的《论语》,它与汉代有重大影响的《张侯论》也存在着相当多的差异,应当属于今文《鲁论》的系统。何晏的序可以说非常清楚地叙述了《论语》的流传,包括了传本到个人义解,再到集诸家解三个阶段。
他的心浑然一理这是体,随时随事各有所用,这是用殊。天道是天理自然之本体,用理来解释天道。
这个任务之主导火线是由道学从北宋到南宋来履行,就是用道学的义理来重新诠释《论语》。(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)到了唐代,由于宗老子,所以《论语》没有列入九经。
合壁所得,谓之《古论》。就何晏本人来说,他善谈易老,老是《老子》,易是《易传》,而且他自己著有《周易讲说》,因此他主持的《论语集解》里面多有《易传》之说,这可以说是《论语集解》在义理解说方面最突出的特点。
但是,刘宝楠的《正义》更体现了清代汉学的学风,吸取了乾嘉学派的成果,特别注重文字训诂、史诗考订,在典章、名物、制度、考证方面吸取了清儒的很多成果。二程认为逝者如斯夫,逝是指道体运行不已而已,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以道为体。夫子既卒,门人相与辑而论纂,故谓之《论语》。这种类型的诠释学,它就认为由于时间的距离和语言的变化差别,过去文本的意义对于我们就变得陌生,所以我们需要把陌生的文本、语言换成了我们现在所能了解的的语言,从而把这种陌生的的意义转变为熟悉的意义。
当然还有很多历史上一些不是学者的人物,包括政治家对孔子的推崇。第三个是《古论语》,《汉书·艺文志》说武帝末,鲁共王坏孔子宅,欲以广其宫,鲁共王觉得自己的宫苑小,就把孔子的故宅拆毁,然而从中得《古文尚书》及《礼记》《论语》《孝经》凡数十篇,皆古字也。
近故司空陈群,太常王肃、博士周生烈皆为之义说。唐代开始复兴儒学,在北宋应该说得到了全面的推展,这种儒学的复兴,它也必然会在《论语》的解释体系上表现出来。
而《古论》为孔安国所注,无其传学者。今按,此书既是论难答述之事,宜以论为其名,故名为《论语》也。